800元快餐不限次的地方-24小时空降全国约一对一游客登入,附近学生100元4小时电话号码,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

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教育

有效的预测预防是减少子痫前期发生的重要措施

发布时间: 2025-07-23 16:09:24 浏览次数: 260来源:妇产科空间

引用本文:林建华, 杨孜, 张为远. 有效的预测预防是减少子痫前期发生的重要措施[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5, 60(5): 343-347. 
DOI: 10.3760/cma.j.cn112141-20241218-00680.


摘要

子痫前期可以导致母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母儿生命。妊娠11~13+6周的早期预测预防是减少子痫前期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时段。目前,对于子痫前期的预测可分为4个方面,包括临床高风险因素筛查、平均动脉压的监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的测量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其中风险因素筛查是符合当今国情的预测子痫前期的重要指标和首选指标,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尽管其敏感度不够高,但配以阿司匹林进行干预,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较满意的临床预防效果。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应用基于孕妇风险因素的多因素模型进行预测,可更精准需要阿司匹林预防的人群,提高预测及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片

子痫前期是一种产科特有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程度呈动态性持续进展,且子痫前期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常伴有心、肝、肾、脑和血液等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及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死胎和死产。目前,子痫前期的临床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仅以降压、解痉、镇静等对症治疗为主。早期预测和早预警是减少子痫前期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增加,子痫前期的防控策略逐渐成熟,为此,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高血压疾病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参考国外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组织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发布了《子痫前期预测与预防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我国预测及预防子痫前期的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以达到早预测和早预防、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保障母儿安全的目的。但由于我国各地发展及经济条件不平衡、各级医疗机构条件及医务人员技术差别及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支付能力不同,在“指南”的临床实践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一、我国子痫前期的发病现状及特点

全球子痫前期发病率的差异较大,为1.0%~5.6%。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在2019年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调查发现2018年1月至12月全国159家单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共计42 400例,发病率为4.74%,其中55%为子痫前期,平均发病率为2.61%1]。调查发现,各地区间子痫前期发病率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发病率最低的为西南地区(1.56%),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4.28%)。整体来看,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1]。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无论从海拔、气候等环境因素,还是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都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我国基层医院担当着重要的医疗角色且医师群体同质化不足,许多基层孕产保健机构地处偏远、医疗设施不足;同时,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诊疗流程相对滞后;对高危妊娠的评估、预警以及及时转诊能力不足;孕期保健知识宣教不普及,难以实现对子痫前期发病的早期预警及预防。此外,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当地建档不能做到普及,同时,此类人群流动性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较淡、规范化产前检查率较低、缺乏合理的妊娠期管理和规范的风险因素筛查、孕期保健工作覆盖范围较低,影响着子痫前期预测及预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培养、完善孕产妇保健宣教体系、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开展妊娠前及妊娠早期子痫前期发病风险因素的评估及管理,以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


二、子痫前期预测及预防管理的必要性

子痫前期,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2]。子痫前期是一种进行性累及多系统的疾病,血压升高的基础上出现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出现心功能下降,甚至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肝肾功能异常、子痫抽搐或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有的孕妇以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等为首发表现,后续母亲出现高血压和器官功能损害。部分伴有慢性高血压、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内科疾病的孕产妇更容易合并子痫前期。往往是发病越早、病情越重、预后越差。临床上常见到许多孕妇既往妊娠发生多次重度子痫前期,再次妊娠不重视预防,妊娠28~30周又发生重度子痫前期,进行剖宫产术分娩,出现超早产新生儿、近远期并发症或新生儿死亡。面对这些孕妇,笔者迫切感受到需要让产科医师掌握子痫前期预测及预防的知识,需要向孕产妇宣教使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在子痫前期发生前进行早期预测及干预,对子痫前期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988─1989年我国的大样本量调查报告子痫前期的平均发生率为4.3%[3],2011年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调查报告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为2.88%4],2018年我国多中心数据报告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为2.61%1]??梢钥闯鼋昀次夜羽锴捌诘姆⑸试谥鸾ハ陆担庥氩埔绞Χ约膊〉娜鲜对銮?、预测及预防工作的完善、孕前和孕期保健的重视、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密不可分。目前,子痫前期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是最有效的处理措施。相对于发生子痫前期后的被动处理,在发生前的干预尤为重要。因此,有效的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通过早期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或病情的加重是亟需广泛开展的临床工作。


三、子痫前期预测的可行性

目前国际上对于子痫前期的预测模型众多,包括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提出的基于临床风险因素的预防策略以及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Fetal Medicine Foundation,FMF)开发的包括风险因素、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tPI)、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水平等的多因素模型等。目前,对于子痫前期的预测可分为四个方面:(1)子痫前期临床风险因素筛查;(2)MAP的监测;(3)UtPI的测量;(4)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因素是预测子痫前期的首要指标,也是考虑当今国情需要采纳的重要指标。对于子痫前期的风险因素,国际上已有多项指南进行阐述5 , 6 , 7],我国2020年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8]同样对子痫前期的风险因素进行了阐述。在本版“指南”中,结合更多临床证据,将风险因素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根据其关联强度赋予相应的分值(分别为3、2、1分),评分≥3分的孕妇被认为是子痫前期的高危人群。目前,国内外对于妊娠早期子痫前期的预测方法众多,很多权威指南也建议依据孕妇的风险因素以及母体特征来评估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并予以阿司匹林进行干预,获得较满意的结局。在临床工作中,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无需增加投入。本版“指南”的专家组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证据收集和详细介绍,旨在让基层单位及各级医护人员快速掌握和实际应用。虽然其对于子痫前期预测的敏感度较一般(30%~40%)9],并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且无法量化孕妇患子痫前期的特异性风险以及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阿司匹林的使用人群,造成过度预防。但是,对于减少子痫前期发病及降低发病后的治疗成本及风险,在监测阿司匹林用药安全的基础上,仍是值得推荐的预测方法和干预措施。

血压升高是子痫前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MAP的变化主要反映全身小动脉的痉挛程度,其预测效能优于舒张压和收缩压10]。与临床风险因素相同,MAP的测量简单易行、成本效益高且无创,可用于所有孕妇,但MAP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假阳性率较高,且易受孕妇基础血压、活动、情绪等的影响,故不建议单独采用MAP作为子痫前期的预测指标。同时,应强调血压规范测量的重要性。测量方法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MAP的准确性。目前,为避免白大衣高血压,许多医院在诊室外开展了无人值守的自动血压测量仪器,但时常由于测量不规范造成血压偏差11]。应将诊室内、外血压测量结合,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掌握血压变化趋势。较多研究已经证明,MAP虽可单独用于子痫前期的预测,但其预测价值存在争议,需与其他指标联合以提高预测性能。故本版“指南”将MAP作为联合预测指标加入子痫前期的多因素预测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不单独采用MAP作为预测指标。

多项研究指出,多普勒超声评估UtPI可以作为子痫前期联合预测的指标之一。随着孕周的增长,子宫螺旋动脉阻力逐渐降低,若胎盘形成不良,可表现为持续的子宫动脉血流高阻。多普勒超声为评估子宫胎盘循环功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但是,在进行检测时,由于测量位置选取的不标准或声束方向与血流方向之间的角度未进行合适的校正等问题,子宫动脉血流数值的测量受超声科医师经验和技术的影响较大,超声科医师需较为熟练地对子宫动脉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及血液循环动力学的检测,以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目前,在我国多数基层医院暂无法开展UtPI的监测,即使是已经开展该项监测的医院,也由于缺乏相应的质控和标准,其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量;且其检测费用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广泛开展。此外,UtPI单独作为风险指标预测子痫前期的敏感度较低,故本版“指南”将UtPI作为联合预测指标加入子痫前期的多因素预测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不单独采用UtPI作为预测指标。

子痫前期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一直是产科领域的热点。基于子痫前期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及PlGF是目前最具临床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PlGF水平降低、sFlt-1水平升高或sFlt-1/PlGF比值升高预示着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增加。但其作为子痫前期独立预测指标的价值有限,作为联合预测指标之一可提高预测效能12]。其他血清指标如可溶性内皮糖蛋白(soluble endoglin,sEng)、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等与子痫前期的关联尚在研究中。与UtPI检测相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由于其试剂盒昂贵,开展该项目的经济支出较大,且检出率可能存在不稳定性,质控要求高,目前我国还难以普遍开展。因此,临床面对不同检测试剂的选择、不同孕周界限值的确定及成本效益等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探索。


四、子痫前期预测方法的选择

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单一风险因素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具有局限性,为提高子痫前期预测的准确性,将妊娠早期孕妇风险因素、MAP、UtPI、生物标志物等多个变量相结合,其预测价值具有显著优势。国际上多个研究发现基于孕妇风险因素、MAP、UtPI和PlGF的多因素预测模型的策略最佳,设定假阳性率为10%的前提下,发生孕周<34周的早发子痫前期预测符合率为90%,<37周的足月前子痫前期预测符合率为81.7%,当前较为推荐的是英国FMF提出的基于UtPI、PlGF的多因素预测模型。预测率准确性的提高,降低了假阳性率,更精准地确定了需要阿司匹林预防的人群,提高了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2019年国际妇产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和英国FMF都提出了二步法的预测方法,即对整体人群进行高危因素筛查,阳性者再进行UtPI、生物标志物等评估7]。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设备设施到人员配备都相对薄弱,无法满足UtPI及PlGF的准确检测。因此,基于我国国情,风险因素及MAP是预测子痫前期的重要指标,可在我国进行广泛推广;是否进行UtPI及PlGF评估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或本医院技术条件而自行决定。在本版“指南”撰写过程中,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高血压疾病学组在学组内开展了热烈讨论,众多专家提到了子痫前期预测要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和质控要求角度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确定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妊娠期各阶段风险预测模型及阈值设定。学组同时也进行了一个简单问卷调查,意在初步了解目前国内三级医院进行子痫前期预测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单纯开展母体风险因素筛查占63.41%,其余医疗机构能开展多项指标的评估,但真正能进行标准化质控下模型计算的单位寥寥无几。因此,本版“指南”的推送是使围产医护人员学习和了解子痫前期筛查的方法,落实到具体本单位的筛查方法可以从多维度因地制宜的选择。如何能更加完善我国子痫前期发生的预测管理,仍需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规范质控、降低成本以及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贯穿整个妊娠期,但要强调子痫前期的早期预测最为重要。子痫前期早期预测能改善母儿不良结局,建议妊娠早期风险评估时间确定在妊娠11~13+6周。通过早期确定高危人群,并及时给予适量阿司匹林干预,才能有效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和减少母儿严重并发症,同时也要对妊娠中晚期的子痫前期风险人群加以重视。动态评估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子痫前期高危人群,妊娠11~13+6周筛查阴性的低危人群占妊娠人群的90%,而这部分人群后续仍然有25%~30%发生子痫前期。如果有条件,对于这部分人群,妊娠18~24周时进行二次筛查,可预测近10%的妊娠32周前发生的子痫前期;妊娠32周的再次筛查,可预测近90%的妊娠32~35周发生的子痫前期13 , 14 , 15]。采用连续监测、动态评估的方法,可对后续的重度子痫前期进行风险评估,但其仍需更高质量的证据来佐证。


五、子痫前期预测及预防管理的重要性

针对妊娠前和妊娠期发现的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对这类高危人群采取特定的预防或干预措施,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原发疾病对妊娠的影响,而且可以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改善子痫前期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通过妊娠早期筛查出子痫前期高危人群,自妊娠11~13周起开始服用阿司匹林至妊娠28~36周,能够减少超过60%的子痫前期。这些工作还需要我国围产医疗保健系统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和孕产妇及家属的配合。我国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一二线城市,对于子痫前期的预防及诊疗水平不亚于发达国家,但也有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健工作相对落后。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2018年的多中心调研分析了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其中不规律产前检查是OR值最高的高危因素16],2020年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将不规律产前检查加入到高危因素中,希望医护人员引起重视。不规律的产前检查缺乏有序管理,子痫前期孕妇就诊时可能孕周过大或已经病情较重,甚至已经损害多器官功能,未能早预警、早干预给临床治疗及母儿预后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从妊娠早期开始的规范产前检查、围产保健知识的宣教、子痫前期风险因素筛查、规范的血压管理及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率17],提高产科质量,这也证明了子痫前期预测及预防的重要性。


六、小结

子痫前期的预测及预防与其发病率及妊娠结局密切相关,选择适合我国的预测指标及预测方法,才能大范围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谖夜?,高危因素风险评估是预测子痫前期的重要指标和首选指标,此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产科医师按照指南操作,无需额外费用,可在我国广泛开展;孕产妇血压的动态评估贯穿在孕产妇保健工作的全过程中;根据本地区和本单位的条件增加UtPI及PlGF水平的监测,在严格的质控条件下进行模型计算可以提高筛查的精准度。也期待通过技术培训提高UtPI及PlGF检测技术水平及稳定性,通过多中心联合研发建立我国对子痫前期发病的预测模型。目标是通过子痫前期的预测及预防,降低子痫前期发病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母儿安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25年4月第60卷第4期